關於掌牧民 麗澤草堂 信函回顧 語錄珍藏 憶起問答 詩詞對聯 理念文稿 墓誌銘 附錄
帳 號:
密 碼:
加入會員
會員登入
忘記密碼
加入最愛
歡迎光臨大坑文人掌牧民史料數位化平台,如有任何問題請多多指教。
學會簡介
活動剪影
麗澤論壇
相關連結

上一篇       秋節聯吟       下一篇

秋節聯吟 


劉美雲 


月到中秋份外明,尤其小時後的明月像個大銀盤,嵌在家園對面的山頂上,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嫦娥婆娑飛天,起落有致的動感,清晰的映入我們兒時的心坎。秋節拜月,不僅可以求得諸事順利,還可長身不老。為了應景、為了滿大家的願,家鄉台中大坑圓環邊的老字號商家,中元節過後,就搭好爐灶,堆滿木柴,請好做餅師傅,準備烤一個月香噴噴的月餅。


出嫁的女兒,不論夫家的經濟情況如何,一定得帶盒月餅回家孝敬長輩,娘家又將收到的禮物轉送到其他的長輩家,在物力貧乏的年代,家家都在「轉送禮物」,盒盒相傳的結果,有時中秋節當天,家中根本沒有月餅可吃,但是有誰在乎呢?只要該送禮的長輩有月餅吃大家就心安了。因為鄉情濃厚的中秋夜到處都有溫馨的聚會,當時流行的四健會常辦「月光土風舞晚會」,土地廟前有酬神的歌仔戲,自家庭院有明亮的月光,有四處飛舞的螢火蟲,還有老一輩口中膾炙人口的鄉野傳奇,小孩即使「盛話鬚(撿話尾)」(在大人身旁聽人閒聊)都覺得樂趣無窮。然而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那一年一度的中秋書法展,有一個貼切的橫幅,用厚實的的漢隸寫著「秋節聯吟」揭開主題。


娘家附近有一位滿腹經綸的「掌牧民老先生」,寫得一手好毛筆字,長年一襲灰色長袍馬褂,每天清晨或黃昏,經常看到他,在家門前的泥路上悠閒的走著,身旁總有一群年輕的學子陪伴在旁。有時候也看到他們坐在河邊,對著河水沉思,一如數千年前的孔子,帶著門人看沂水遂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喟嘆!


這些門生都是地方上的知識份子,他們慕名而來,跟著老先生學四書五經,學各種碑體的書法,根據考查「台灣私塾起源」的報導,掌老先生家是台灣第一個傳授中國古典文學的私人宅院,近年在台灣推廣讀經教育頗有成效的王財貴老師當年也曾受業他的門下。


掌老先生的門生都以學長、學弟互稱,彼此之間感情融洽,每逢過年過節大家相約來看老先生,老先生穿戴整齊在起居室等候,為讓過年過節氣氛濃重些,經常是師生一起吟詩作對,再把最有代表性的詩句,以類似「蠶頭鳳尾」的漢隸寫在紅色對聯紙上,大大小小人手一張,拿著到附近的「顧亭」張貼。


「顧亭」是為紀念掌老先生的好友顧希平先生而建的涼亭,涼亭的扁額「顧亭」兩字及押日是于右任先生的草書墨寶,繞著涼亭的四根圓柱子,是門生「秋節聯吟」書法作品最好的展示場。掌老先生在門生攙扶下,一幅幅的講評,門生也仔細的觀摩切磋,有時是三代之間忘年的交流,無形中培養了多位喜愛中國傳統文學的青年子弟。


當年他們師生一起「秋節聯吟」時,我還是國小生,每天路過涼亭都會特別留意圓柱上的詩句,也背了下來。節慶的更替對於我,是四時運轉的軌跡,是古典詩詞探索,這些都彌補我沒有課外讀物的童年。


掌老先生過世之後,門生因各有各的發展,散居四處,逢年過節不再聚首,書法聯誼也就停了,然而,他們都因有著豐富的國學素養,寫的一手好毛筆字,得到好的社會地位,也懂得回饋社會。循循善誘的好老師或是大學教授是大部分門生的行業,他們達成共識覺得應在老先生家成立「麗澤圖書館」回饋家鄉。老先生的後代出地蓋房子,並捐出私人藏書,門生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麗澤圖書館」終於在民國六十年左右成立,採開架式書庫。門生輪流當義工,辦理圖書借還手續,每一個鄉親都可以辦借書證,一次可借四本書,借期一個月,我是那裡的常客,也當了生平第一次義工。


至今,「麗澤圖書館」依然在家鄉樹起招牌,繼續繁榮地方文化,然而老先生的後代卻不知何處去,獨留傾頹的房舍,濃蔭密佈的果樹,還有堆滿雜物的「顧亭」,在一年一度的中秋夜裡更顯淒清,「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望著千古相同的明月,想著先聖先賢的功德,帶給後人的影響,恰如天上的明月光,見證了歷史軌跡,也永遠安慰著人類空虛的心靈,抬頭望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012 copyright 中臺科技大學 All Rights Reserved
Plu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