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掌牧民 麗澤草堂 信函回顧 語錄珍藏 憶起問答 詩詞對聯 理念文稿 墓誌銘 附錄
帳 號:
密 碼:
加入會員
會員登入
忘記密碼
加入最愛
歡迎光臨大坑文人掌牧民史料數位化平台,如有任何問題請多多指教。
學會簡介
活動剪影
麗澤論壇
相關連結

上一篇       掌牧民先生的思想       下一篇

掌牧民先生的思想


王武俊 


掌牧民先生的思想,植根於孔孟,得力於宋儒。故於儒家三辨之人禽、義利兩方面,皆全力維持。然時處今日,世界文通頻繁,各種族亦不宜自固藩離,因缺乏交流,產生誤會隔閡,而形成尖銳衝突,甚至戰爭,如此則為世界災禍之根源。故先生揚棄儒家傳統之華夷之辨,主張人類一系,世界一家。以下即就儒家三辨,本掌先生之觀點,略做分疏。


 一、以仁為中心


孟子標舉性善,作為人之所以為人之基本價值。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從動物本能與情欲方面來看,人與禽獸其實相差無幾,因此人的獨特價值是善良本性。孔子雖未明言性善,只說過性相近,但強調「仁」字,且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若非「仁體」內在,豈能如此方便迅速,可以不靠外力,而全由自己決定。故孔孟的學術是人類內在道德主體性的自我實現。這種實現不是剎那間事,乃是長期的實踐。孔子自述為學過程,由十五志於學,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到七十從心不踰矩,歷經多少艱苦歷程。這種實現道德主體性的學問是生命的學問,生命的學問與實踐有關,不是純粹的理論知識。宋儒繼承孔孟,提倡理學,以亦生命的學問。掌先生遠紹宋明儒學,講的也是生命的學問,且是以仁為中心的正宗洙泗之學。


掌先生在麗澤草堂,弟子多屬初涉中國文化的青少年,知識未廣,於儒家學術未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尚在門牆之外。故掌先生講學,不重系統的架構性學術理論。惟是循循善誘,教學生背誦四書,且以論語為先,繼之以孟子、大學、中庸,另外則令學子閱讀宋元、明儒兩學案,既探索其思想,復瞭解先賢之為人。此既可樹立思想根柢,又能親炙宋明儒者的人格氣象,以其人格為典型,知所取法,將其思想作風融入自己生活之中。因此先生教學生,特重於生活中學習。要讓學子於生活中學習,教者不能只是偶然於生活中示範,或只是以言語指示。這需要始終如一的身教,言行不能有所矛盾,有矛盾則啓人疑竇,將使學生猶豫不前,甚至無所適從。


許多人描述掌先生,都說他慈祥和藹,對待學生有如自家子弟。學生到草堂讀書,到了午、晚餐時間,先生必罄其所有,出具酒食與學生分享,從無吝色。飲食之間雖然輕鬆,然自有規矩。譬如飲酒必以小杯,自己斟酌酒量,或三杯、或五杯,不可濫飲無節。故學生於草堂飲酒,最多酒酣耳熱而已,未嘗失禮。先生善於因材施教、隨機指導,平素常鼓勵學生立志,且要學生遇事從容,要探尋孔、顏樂處,要做到無不樂之時,無不樂之事。學生如遇困難,則詳細為之剖析、指導,或出面協助幫他解決問題。其實掌先生滿腔子是惻隱之心,對待貧苦殘疾之人,輒予憐恤,盡力周濟。於學生尤為愛護,邱生松柏好學深思,勤習漢隸,讀到高二,不幸罹患肺疾,先生費心安排,讓他先後住進八○三、八○五醫院就醫,養病期間,叫他多讀莊子,放下一切少理世事;但邱生天生慷慨,嫉惡如仇,因看到某校校長舉措乖張,激於義憤,挺身而出,痛加指責,或許因此使病情加劇,竟致不起。先生驚聞邱君病逝於中興嶺八○五醫院,率二三門人親赴醫院悼祭,先生讀他親撰的祭文,痛哭失聲,情極哀切。當時我隨侍在側,聞之鼻酸,乃知論語記載:顏淵既死,孔子哭之哀慟。當時有人勸孔子,說:「老師哭得太哀慟了。」,孔子回答:「我不為這個人哀慟,為誰哀慟呢?」。看掌先生模樣,彷彿可以想見孔子哭顏淵之情景。過幾天,先生籌劃為松柏君公祭,囑同學各撰輓聯,還記得當時我所寫的輓聯是「天心失常,松柏先萎謝;細菌嫉賢,肺葉竟窟窿。」,先生還親撰碑文,由大家集資為邱君立碑。其他同學無不得到先生照顧與鼓勵,然各人之事皆各人獨知,先生決不會對他人提及。因此先生曾為某同學解決過什麼困難,若非該同學自動提起,彼此之間並不知道。 


二、行事以義為準則


先生與先儒一樣,嚴義利之辨,有人以為義太抽象,不很明瞭,先生說義就是公利,利是私利,義利之別,公私不同而已。董仲舒說:「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利即指私利,若人追逐私利,將使人陷於功利情欲之泥淖,身心必致沉淪,故不可取。若是公利,有益於群體社會、國家民族,不必迴避。仁是內在,義也是內在,義不只是外部的道德教條規範,義不義必須由內心衡斷。這是反身自求的省察工夫,宋儒的省察工夫都很邃密,麗澤門人詳翫宋元、明儒學案,故於反省方面,都較常人精深。專靠內心省察,工夫淺時,有時覺得空泛無處著手,故當輔以禮節。學生到草堂讀書,師生之間進退必有禮節,學生進退要鞠躬行禮,先生則起身答禮,並親送至門口。以禮節約束行為,久而久之,義理精熟,可以不思而行,不勉而中,行止自然合宜。麗澤門人皆能卓然自立,實與先生的教育,密切相關。先生除以四書、學案為教材外,又教學生細讀左傳與史記,以儒家思想就歷史人物與事件作價值判斷,故能鑑古知今,活學活用。 


三、人類一系,世界一家


先生認為因血緣、宗教等因素,導致族群對立、衝突甚至戰爭,殺人盈野,血流成河,是人類最大悲劇。因此主張泯除種族隔閡,達成「人類一系,世界一家」的目標。人類一系,則無種族之分。如何實踐人類一系的目標,先生說要從異族通婚始。先生說這話,差不多經過三十年後,我到新疆,發現種族紛爭問題不小,往往訴諸武力。我問當地學者,何不鼓勵異族通婚,他說:「目前尚無此種可能。」漢族與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間壁壘分明,這種鴻溝,我看異族如果一直無法通婚,則信仰、語言、生活習慣,乃至於彼此間的歧視與衍生出的敵意,恐怕永遠無法消除。故異族通婚實為促進人類一系、世界一家的唯一坦途。先生不說世界一國,而說世界一家,亦有深意,家是家庭,比起國要親睦得多。一家之人要互相親愛,精誠合作,彼此之間沒有私心,到這個時候,血緣、性別、宗教、身分等歧視都沒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和平,也才是人間天堂。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當然不是一蹴可幾,先生教人下圍棋,總說要氣長,「氣長者勝,氣短者亡。」先生認為想實現這一目標,也要氣長,故說:「哲人倡行於前,豪傑之士踵起於後,五百年計劃,二十代完成,任重道遠,在人為耳。」期以二十代,五百年,顯然氣不長,不能為功。
 
 
2012 copyright 中臺科技大學 All Rights Reserved
Plurk